28圈(中国游)官方网站

346条生命不是抽象数据,它们代表着整个民航系统对安全的信任基础。而今日司法部与波音的这份协议问鼎娱乐注册,正是在这些尸骸上筑起的资本安全网。这不是一场技术事故的和解,而是一次对企业失德行为的合法化洗白。波音公司或许可以再次脱身,但公众不会遗忘那因事故丧失生命的人留下的沉默控诉。这一页,司法部翻得太快,历史却不会轻易翻篇。

28圈展开剩余71% 发布于:江苏省

这不是第一次。早在2021年,波音就与司法部签署过一份为期三年的“延期起诉协议”(DPA),同样以认罚、赔偿和“承诺改进”的方式暂缓刑事指控。三年过去,波音交了罚款,却未兑现改进承诺。就在2024年1月7日协议即将到期前,阿拉斯加航空一架波音737 MAX 9机型发生“门塞掉落”事故,直接粉碎了其“合规进步”的最后遮羞布。几天后,司法部即认定波音违反协议条款,再次提起诉讼。

文︱陆弃

如今,面对接连不断的质量问题与管理崩坏,波音非但没有被推上审判席,反而再次通过协议谈判逃脱惩罚。346条人命,在11亿美元面前,再次被低价“平仓”。

波音的刑责豁免是在明知其“企业文化失败”背景下作出的制度妥协。司法部的文件虽承认波音共谋欺诈联邦机构,却用“保护受害家庭利益”“避免不确定性”为由问鼎娱乐注册,将刑事正义交换为金融补偿。这不仅让人怀疑: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中,是否存在某种隐形的“巨头免责门票”机制,只要你够大、够值钱,就能把杀人的罪名写进财务报表。

这种“协议正义”的危险之处,在于它正在被逐步制度化。不是根据过失程度判定刑责,而是根据企业规模协商罚款;不是依法追责,而是计算“合理代价”。这让公众看到的,不是一个依法治企的监管体制,而是一种对巨头资本唯命是从的结构性纵容。

如此沉重的罪行,在美国司法部的“不起诉协议”框架下,却被重新包装为“合理和解”“公众利益优先”的典范解决方案。司法部称:“这一协议避免了诉讼的不确定性,为受害家庭提供及时、实际的补偿。”乍一听,这是一份充满妥协智慧的安排,实则却是对法治尊严的严重玷污。

5月23日,美国司法部向得克萨斯州联邦法院提交了一份颠覆公众期待的文件,宣布与波音公司就两起737 MAX空难案件达成“不起诉协议”。尽管波音承认“共谋妨碍与误导美国联邦航空局”,但这家制造了346条无辜生命终结工具的航空巨头,依然得以逃脱刑事定罪、不出庭受审、不公开道歉。这一次,他们只需再次“买单”:支付11亿美元罚金和赔偿,就能换取一次制度赦免。

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两起惨烈空难中,印尼狮航与埃塞俄比亚航空的波音737 MAX客机相继坠毁,造成346人死亡。经过多年调查、舆论声讨、司法审查,波音被指控在这两起灾难发生前已知存在飞控系统(MCAS)设计缺陷,并涉嫌故意隐瞒问题、误导美国联邦航空局(FAA),以加快飞机认证流程和市场投放速度。简而言之:波音撒了谎,FAA被愚弄,全球公众为之陪葬。

波音的问题早已不止于两起空难。近年来,该公司产品质量问题频出,脱落的机门、起飞时冒火、雷达失灵、发动机抖动、机身断裂预警……接二连三的技术事故早已超越“偶发意外”的范畴,显露出系统性失控的治理真空。而波音在利润驱动、市场竞争与内部安全博弈中始终选择向资本投降。

波音不是唯一的受益者。过去十年间,美国数十家金融机构、制药公司、军工承包商、科技巨头,都通过“延期起诉”“认罪换罚”“合作承诺”逃脱了可能的刑事惩处。这些所谓“制度创新”,已经使得大企业在美国法律体系中处于一种“边罚边盈利、边错边通行”的现实特权状态。

这样一家问题缠身、血债累累的企业,依然是美国航空航天“国家象征”,是五角大楼最大军工供应商之一,是《财富》500强的标配成员。在其身后,隐约可见的是跨国银行、国防部门、高层政客、技术寡头织成的利益网络。

美国司法部口中的“公众利益”,显然不是346位死难者家属的正义期望,而是波音股东的资产安全,是政府部门的声誉稳态,是资本市场对波音“不能倒”的集体共识。

美国国会已有不满声音。参议员伊丽莎白·沃伦公开致信司法部问鼎娱乐注册,强烈反对此协议,称其将令波音继续逃避对“失败企业文化和致命行为”的法律后果。遇难者家属的律师也表示,该认罪协议远不足以反映波音应承担的真正责任。这些质疑并非情绪发泄,而是对一个逐渐制度化的“企业免责套路”的警告。

Tags: